【年末杂谈】聊聊 “语言” 和 “创作” 以及其他

引子

每年年末,为了一点仪式感,同时提醒一下自己“今年依旧啥都没做”,需要写一篇年终总结。
不过去年几乎一篇博文都没写,所以写一篇干巴巴的“年终总结”,不如在总结里谈点一直想聊的话题,权当年末杂谈。
我想每年每个人都应该有点变化,如果回顾过去一年,所有方面都是原地打转,应该是有问题,要反思自己的。

2018年最大的体悟,我想用《流行歌曲写作: 旋律》 一书中的一句话,作为引子,来聊聊语言和创作相关的话题。

尽管一首歌曲的创作灵感可能来自于你的内心,但是创作出一首歌曲靠的是技巧。随着你对歌曲写作技巧的不断研习,你对内心深处的感受表达能力也必将随之得到提高。

这句话第一个重点是“技巧”和“创作”之间的关系,任何“创作技能”都可以通过专业训练获得,不论是编写程序,音乐写作,抑或是绘画; 同时,何类型的创造性活动都可以被归类为“创作”,他们之间共同点很多,完全可以触类旁通,我想先聊聊这个话题,然后再聊聊为什么能通过“专业训练”获得各种被很多人认为“必须靠天赋才能学会的技能”的一些个人体会。

内容可能有不严谨之处,仅作抛砖引玉之用,博君一笑。

创作的本质

从目标的角度分析,所有的“创作”(包括编写代码,写作,绘画,音乐)都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创作”的终极目标。
如果一部作品不带任何目的,是不会出现在任何人的视野的,就连我们熟悉的日记,一种影响范围最小的创作形式,都有一个明确的受众--作者自己。

因此,只要达成了 “让任何对象了解自己/自己的观点/感情倾向/某种过程” 哪怕是 “炫技” (比如很难弹奏的钢琴练习曲)这个目标,都可以认为是一种“创作”。

所以聊到创作,必须要谈谈与传统创作关系非常密切的工具:“语言”。

让我们先从“语言”开始,从语言的构成,来聊聊通常的文学创作如何进行,然后再看看其他创作方式和文学创作的相似之处。

从“语言”到“创作”的构成方式

语言,广义而言,是用于沟通的主要方式,有其符号与处理规则,一般称为文法。符号通常称为文字,会以视觉、声音或者触觉方式来进行传递。
语言用来传递已知或未知事物的含义。 “语言”一词可以更广义的理解为已知或未知世界的基础构成系统。

来自: 维基百科

语言是创作的基础,拿汉语来说,将文字按照文法排列组合,就能够写出句子; 句子是表达意思的基本单元,将句子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起来,就成了我们看到的各种文学创作的形式。
按一定逻辑组织起来的句子集合,就成为我们看到的其他语言文学形式,比如小说,散文。

至于什么是组织句子的逻辑,我想最明确的逻辑,是我们的主题思想,也就是我们创作的目的--表达自己。

因此,也有一个很明确的标准,能知道你写的文章,哪里是多余的部分,哪些是可以省略的部分,那就是,他们对于表达你是思想是否起到了明确的作用,如果存在很多和你的思想无关的文字,显然,你的作品里存在很多冗余,就像噪音之于音乐, 杂色之于绘画。

对于句子构成的逻辑,王垠最近写过一篇文章讲解,我觉得很有参考价值,值得一读。

写作的构成

上文已经提到,写作是句子的有序集合,在掌握了文字,和句法只有,你就可以进行写作了。

正如文首引用的内容所说,创作的灵感来自内心,而创作作品则靠的是技巧,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你能掌握住更多的“词汇”,学会了使用形容词,语气词来表达你的感情,通过标点符号,你知道怎么将段落分割为更多更小的表意单元; 然后,你学会将一件事的起承转合,划分为段落,章节。

你上学了,偷偷去网吧被老妈抓了现行, 和朋友打架了,恋爱了,工作了,这些事情让你获得了只有你经历过的体验; 你阅读别人的作品,聆听同学的抱怨,偷听同事八卦,从别人的视角获得了你从未经历过的体验。 属于你的“素材库” 就此建立; 这些素材,在你的脑子里,以你的“灵感”为中心,排列组合,就会形成一个独一无二,打上你烙印的作品。

“创作”没有“新东西”,都是现有的东西的排列组合,如果你发现了一个你觉得前人从未想过的东西,大部分情况下,只是你的视野太狭窄,掌握的“素材”不够多,让你误认为只有自己知道这个东西。

从另一个角度看,因为人类想要表达自己的的思想这个中心很难变化,因此你的作品或者想法,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呈现给你希望的受众们。

几种创作类型的相似性

写作,绘画,编曲,写代码,本质上类似的,因为他们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语言都有文字(或符号),之于音乐是音符,之于绘画则是色彩,饱和度,明度产生的组合。这些要素都是构成“语言”的基本单元,不同的地方在于语言的呈现形式分别是“自然语言”、“听觉”、“视觉”。

一些粗略的对应关系,比如:

和弦 --> 形容词/副词,用于修饰句子主干
音符时值 --> 语气,例如一个音符时值长,会有一种和你对话的感觉,时值短就情绪就更加激烈
琶音 --> 一种类似语气词的应用
重复乐段 --> 用于句子的修辞手法
提高音强以强调乐曲高潮 --> 使用高对比度,或者高饱和度/高明度的色彩来强调画面重点内容

学会了一些基本单元之后,就是理解人类的认知规律。

乐理(音符,节奏,音程,调式,和弦,装饰音等等),绘画理论(色彩,意向,构成等等),自然语言(词汇,文法,修辞),这些东西,都是依托于人的认知规律,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法论。

学习这些东西,都是在探究人类的认知规律;而认知规律依赖于感官,所以在学习他们的差异的时候,很容易能通过你的听觉,触觉,视觉获得十分直观的认识。

例如,对于暖色和冷色的认知,是形成于人类的视觉和温度觉的联动,太阳是红色,黄色的,人们晒太阳觉得温暖,所以红色和黄色都是暖色,而冰和水是白色/蓝色的,好冷,因此白色和蓝色都是冷色,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映射,我们把它称作“约定俗成的形容词”完全不过分。

再举个例子,同一首曲子,你听C大调版本,会觉得欢快,换成A小调,就会觉得有些“哀伤”的味道在里面,这也是长期以来,我们和同类,和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在大脑内建立的映射。在进行音乐创作的时候,这就是音乐的“文法”和词汇库。

所以学习这类创作工具 “语言” 的时候,实际上都是在建立一种映射,将不同的感官之间的联系建立起来,学会一门语言的基本符号和文法之后,开始学习造句,学习造句之后,就能开始写文章(开始编曲,绘画,开始编程),这是我为什么一直说几种创作非常类似的原因。

综上所述,所有的“创作”都可以简化为学习“语言”,而积累你的“词汇库”之后,你就能熟练运用,并且调用这些工具进行创作。

“跨领域学习” 并不是真的跨领域

因为是理工科出身,我经常碰到有朋友在学习一门新“语言”的时候,会认为自己“没有天赋”。

“我没有艺术细胞,学不会画画”,或者“音乐是要有天赋才能学吧?”,这样的想法和说法非常常见。我想除了用这句话来掩饰自己并不是真的想学这个东西之外,更多的是本身没有想明白学习创作这件事的本质。

这些事情都跟编程一样,都是从“语言”开始,通过文法,构建表达自己的手段的过程,如果你觉得自己学不会画画,最明确的问题是你的学习方法不对,对学习的认知不对,没有找到这个问题的本质。我曾经觉得自己完全没有学习数学的天赋,可是我读过 Steven J.Leon 的《线性代数》之后,跟我们当初学的同济版对比,发现完全能看明白,也能用明白了-- 这也是“学习方法”(或者教学方法?)对我们学习一个陌生领域带来的明确影响。

我们本身有已经是语言大师了(学了这么多年汉语,这么复杂的语言,能够这么熟练的运用),学习其他的“语言”,都应该是某种程度的触类旁通,能够自己总结出学习方法了。

不能否认,跟着一个好的老师学习是最好最快的学习方法,但是在这之前,你需要有一个能判断“老师的教学方法是不是对的”的认知。对于每一种教学方式或者老师教你怎么做的行为,你都需要分析“他为什么要叫我这么做”,如果背后的动机是不清晰的,说明老师自己对这个东西也是一知半解,是否继续按照老师教你的方法学习,我认为值得思考。

这个地方,比如弹钢琴的手势,很多老师会教,但是我不认为所有的老师都会告诉你“手指不要抬太高并始终保持在琴键上方可以避免在快速切换的时候手指按错位置” 这件事。至于坐姿,究竟是能更方便的弹奏,还是防止你患上肩周炎,或者两者兼有,这个东西值得讨论,如果你刚好在学钢琴,不妨也请教一下你的钢琴老师,可能会有意外的惊喜。

如何进行 “真正的跨领域学习”

我理解,本质上,没有真正的跨领域学习;所有的学习都有可以现成的模式可以用,真正未知的领域,也有很多成熟的实验方法,可以帮助你在探究他们上门获得很多进展。

对于学习方法,我想可以从教学模式入手,因为人家怎么教你,你就怎么学嘛,这样反向思维的话,有很多成熟的教学模式,都已经被各种专家探讨过了,是先学基础还是先学解决问题而回头搞明白这个问题里涉及的基础?这些东西我想尚无定论,但是可以认为他们都有各自适合的领域。

我想《黑客与画家》的作者还有《G.E.B》的作者,应该对“没有真正的跨领域”这句话理解更加深刻 -- 你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来看待之前你已经熟悉的同一种事物,这两本书对于认识世界,都有很好的帮助,推荐阅读:)

一个基本的分析思路

对于“创作”这件事,其实分析的思路也可以是非常条理化的,甚至模板化的。

我一直有个愿望,做一个“模板工具”,帮助那些想要在某个领域入门/深入学习的人,建立一个框架,他们只需要填满这个模板,就能获得这个领域的专业方向的指导,开始自己的学习之路,开始无障碍/少障碍的”建立词汇库“和”学习文法“的过程。

所有的学习问题,都可以拆解为解决问题的过程,用一个经典的解决问题的模型,大家参考 维基百科 就能获得关于这个方法的一切,是不是很简单!(大雾

如果你保持一颗“始终想要知道你让我这么做的原因”的求知之心,你一定能在学些方法的探究上,日日进步。

聊一点题外话,现在如日中天的人工智能技术(ML, DL, Reinforcement learning), 都离不开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那就是“模式识别”,只有建立在强大的样本和模式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可用性很棒的模型。

人类的认知过程,我想也大抵如此,你掌握了认知规律,学习东西,将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容易。

如果对于人类的认知过程感兴趣,推荐读一读《认知心理学: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 对于学习和认知,你会有更深刻的认知。你会发现,对于产品设计,UI设计一类的工作,本质上都遵循和我们学习“语言”一样的规律,只不过是换成了另一种语言,“视觉语言”。

题外话1:中年焦虑和以后的方向

我这个年纪,谈中年焦虑,未免有些太早,或者说有点太矫揉造作。不过去年一年身体不太好,病了长达半年之久,确实有了一些不同的思考,总结一下中心思想,就是“老命要紧,身体重要”,其他的都是白扯。

对于学习方面的焦虑,我不打算在计算机方面成为一个什么都非常熟悉的专家,我会一直补充CS专业领域知识,但是不会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里面。

我现在的经历思考的结论是:有价值的东西,大部分是跨领域的知识和工具结合的结晶。

产品的本质是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所以技术才有价值;如果你没有另一个领域的深刻认知,只有一个“工具”,要怎么去解决问题呢?这是我为什么选择不在技术上继续“深入”下去的一个根源:我不想成为给别人解决技术问题的人(这种人当然是很有价值的,比如解决大公司的业务性能问题之类)。但是,我理解这些问题在有了场景之后,只要你拥有适当的基础学习能力,这些问题都是“可解的”。我变得不太关心“我是否是这个问题的熟练工”转而关心“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是不是可解的”,所以,今后的目标是,在专业领域(值计算机)成为一个能把大多数问题变成“对我可解”的人(这离不开学习很多领域基础的东西); 同时,在另外我感兴趣的领域,成为“这对我来说可解,只是时间问题”的人。

一个人精通所有领域是不可能的,但你可以精通一个领域(这个领域的大部分问题对你可解),熟悉另外的很多领域(这个领域的大部分问题对你可解,但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通过接受 “专业训练”,你很容易就能达到“熟悉”这个程度,至于内心的“灵感”,需要你不断的积累和发掘,然后你表达自己,一个有趣的作品(产品)就会产生。

我现在更希望能看到一个现实的产品落地,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拉近人和服务的距离,可能产品经理才是更适合我的职位吧(笑)。

题外话2:视野和深度

说道这里,就忽然变成了视野和深度谁更重要的话题了。

小孩才做选择题,成年人难道不是“我都要”?任何想要把这种东西两极化的思路都太过偏颇了,我希望在两者都重要的前提下,讨论一下谁更重要。

我认为对一个人发展更加重要的东西,还是视野。

在一个专业方向的深度,是你自己的乘数,但是随着你在这个专业方向的深入,你的乘数没上升1,难度就会几何级增长。

视野是你拥有的其他类型的资源/能力,在一个方向非常专业,在其他方向获得较高的乘数,比在一个方向获得极高乘数,要容易得多。

我觉得,大部分人的定位不是去改变世界,而是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从这一点上来讲,合理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是一个更加合适的选择。

题外话3:读书里的不求甚解

基于上一个话题,我想谈一谈之前一直想写的一个话题,那就是我的读书态度:“不求甚解” 和一些知识管理的想法。

我写了个大纲,但是没有精力详谈这件事,所以就只贴个大纲了,如果有朋友有兴趣,可以详细交流:)

  1. 为什么要不求甚解

    • 八十二十法则
    • 八十二十法则的延伸:效率和时间的妥协
    • 真正重要的能力:Meta Learning (如何将问题变为可解?答案是学习能力和必要的领域基础)

      • 什么是Meta Learning
      • 为什么Meta Learning可以让你做一个不求甚解的人
      • 建立不求甚解的信心和虚心学习的心态
  2. 什么时候应该不求甚解

    • 知识很重要,但是不会立即用到
    • 掌握火箭制造技术很重要,但你可能只需要拧齿轮
  3. 什么时候不应该不求甚解

    • 需要对某个知识理解透彻才能进行下一步工作
    • 重要但 学习周期长 的知识
    • 基础知识(让你能对其他东西不求甚解的领域基础)
  4. 怎么不求甚解

    • 判断是否应该不求甚解
    • 为你的不求甚解的内容建立索引

      • 方法论:总结纲要,寻求主干,5h1w
      • 实施手段:wiki,笔记...
    • 查询索引

一些未尽主题

去年记录过很多想写/想聊的话题,部分和技术有关(语言,架构,工程话题的都有,但和技术有关的都不太想写),凡是遇到的技术问题,别人大部分都遇到过; 基本上,我会记录到我的个人维基里,但不会单独撰文,可以通过我提供的这个维基链接订阅我的维基更新。

这个博客,我想记录一些别人没写过,或者是“以我的灵感为中心排列组合出来的东西”(大概可以叫“创作”?)的东西。

这些话题里,有些我还没构思好;有些我很想聊,但是没有动力写出来。最后,可能根本就不会写出来,只是脑子里想想,但是全都记录过了,以后回忆的时候,也会想起来重新再思考一遍吧(笑)

  • 视觉语言/符号化 在VI设计中的运用
  • 聊聊“年代感”是怎么一回事,怎么在创作中构建“年代感”
  • 如何对音乐类型建立“模式”并快速形成分析框架
  • 如何购买保险,如何对自己的保险需求进行分析和规划

读书

去年大概读了以下类型的书:

  • 经济学原理: 再也不用对“央妈放水”一类的货币,经济政策一脸懵逼了
  • 量化交易:建立了“量化交易”的框架,在这个领域可以开始不求甚解了,有需要的时候再做深入学习
  • 各种小说:《风姿物语》真的看得很high,这是个有追求的商业作者!
  • 关于音乐的一些入门知识
  • 编译相关的一些科普:对我理解rust的工作方式有很大帮助

有三点简单的感悟,不详谈了:

  1. 方法论很重要,但是方法论只需要读一本就好了
  2. 实施细节(技术细节)类的书可以多读,大部分不求甚解就好
  3. 看小说真开心,找机会看更多小说
Last modification:March 18th, 2019 at 11:32 am
If you think my article is useful to you, please feel free to appreciate

7 comments

  1. yiran

    一年又一年

    1. winkidney
      @yiran

      23333祝贺yiran开始放寒假~

  2. repostone

    路过。补足五个字。

    1. winkidney
      @repostone

      感谢挽尊(挽尊这个词也是很有年代感 ̄﹃ ̄

  3. expex.ru

    expex.ru

  4. sildenafil tablet brand name

    【年末杂谈】聊聊 “语言” 和 “创作” 以及其他 - 玻璃齿轮 - SlassGear

  5. customer service essay

    【年末杂谈】聊聊 “语言” 和 “创作” 以及其他 - 玻璃齿轮 - SlassGear

Leave a Comment